查看原文
其他

荐书 | 用知识建立文化遗产与公众的链接——《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》

弘博网 2023-10-07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出版社 Author Science Press


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的物化载体,承载着民族的共同记忆。《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》一书由文博行业资深专家编写,辑录可移动文物、不可移动文物知识及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等遗产知识。通过2500题带领读者探索中国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,从纷繁复杂的文明历史中撷取知识精粹,在浩如烟海的遗产知识中汲取古迹新知。我们在此对话作者,以期共同阐释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建立起文化遗产与公众读者的链接。


01

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刚刚在福建福州闭幕,中国申报的“泉州: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项目与其他33个项目一起入选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再次引发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关注。《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》恰逢此时出版,请问您编著这本书的初衷是否与此有关呢?



答:应该说是巧合。


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、文化素养的提高,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热情持续增长,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,了解历史文化,增加生活情趣。


本书所指的文化遗产,主要是广义的物质文化遗产,包含了不可移动文物、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、村镇、街区等(暂未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),不限于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》而评定的“世界文化遗产”项目(全球1154项、中国56项)。


如果说写书初衷,就是想在纷繁复杂的文物著述中,凝练最具价值和特色的内容,传播系统、科学的遗产知识和保护理念,用知识建立链接,让文物活起来,走进千家万户,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同,增强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联系和保护行动。


02


2500题不是个小数,这本书的编著经历了怎样的过程?



答。概括来说,15年的积累,15个月的拼搏,15稿的核改。


准备的时间其实还不止15年。实质进展大约从2006年开始,主持或参与编制了文物鉴定类考试大纲、馆藏文物登录规范、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,以及相关知识竞赛、讲解大赛的命题,也举办了十多期各类文物鉴定培训班(每期两个月时间的那种系统培训)。为了这些编写工作和活动策划,买了大量的书,读了数千万字的资料,从而认识到社会上缺少系统、规范、生动的文化遗产普及读物,就想尝试自己出题。一开始,零零星星地出了一些题目,主要是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陶瓷、玉器、青铜器、书画的通识内容。


2020年初,新冠疫情突发,诸事暂停,得以静思和自省,感觉应该完成多年的夙愿,就利用每日夜晚、每个周末及节假日,克服眼疾,坚持笔耕,历时15个月,反复核改,终成小书。



03

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


答:按照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分类,本书分为一般知识、不可移动文物、可移动文物三部分。其中,一般知识包括文物常识、事件人物、政策法规、世界遗产、文化名城等内容;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、古墓葬、古建筑、石窟寺及石刻、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、其他6个子类;可移动文物包括陶瓷、玉器、金属器、书画、杂项5个子类。


全书共2500题,计有一般知识240题、不可移动文物1440题(320+111+639+159+195+16)、可移动文物820题(161+106+178+195+180),近27万字。


内容分类上,充分考虑了相关交叉知识的归集,如“一般知识”中的“世界遗产”仅列综合性的遗产项目(泰山、丝绸之路、中国大运河等),属于单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则按其属性归入“不可移动文物”相关子类(如北京故宫、云冈石窟)。


不可移动文物,从目前5058处国保单位中选取了1400余处,介绍其独特价值。许多到访过的国保,写书时仿佛又神游一遍,情景历历在目。


可移动文物,分别介绍了各类别文物的发展史,并从195件国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中选取部分作了展开描述。


还想着重说一下文化名城,截至2019年,我国一共公布了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2019年5月、2020年3月两次浏览这些城市的政府网站,并结合其他资料,将每个城市建城的时代(及其沿革)、称为现名的时代、与城最相关的诗词做了细致梳理。浏览城市网站,也可见城市的治理和服务水平,我应该是为数不多看全的人吧。2021年,国务院又公布了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分别是辽阳、通海和黟县,本书附加了辽阳、通海2题,受出版时间限制,未列入黟县。


04


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?



答:最主要的是参考资料。编著过程中,研究了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之《文物博物馆卷》《考古卷》《美术卷》《中国历史卷》,《辞海》有关卷,国家文物局主持编著的《中国考古》《中国古代建筑》《中国青铜器》《中国陶瓷》《中国书画》《中国古钱币》《中国博物馆学基础》《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》,《中国考古学大辞典》、历年《中国重要考古发现》,有关历史地图集,有关高校的历史学、考古学、博物馆、文物保护、文化遗产管理类教材,数十位专家的文物鉴定类专业书籍,有关文物、考古年鉴,有关展览图录,以及13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政府网站和有关遗产地、文物保护单位、博物馆官方网站等,通读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世界文化遗产有关公开资料,还是感到:第一,资料不系统,缺乏一定逻辑层面的整合,新的考古、历史等研究资料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公共知识,进入大中小学教科书或官方出版物,采用谁的学术成果有时颇成难题;第二,表述不规范,甚至文物年代、尺寸等基本信息的描述也不统一(在不同书籍中),众说纷纭,造成认知混乱,一些新的测年成果与习用信息差别巨大,在公布更多研究过程和科学依据之前,让人不敢尽信;第三,解读不生动,部分考古报告、展览大纲内容艰涩,很难适应公众阅读与认知需求,割裂了遗产与公众的联系。


题库类图书,准确是生命。为此,许多题目均查阅十数本书籍,记述分歧者往往寻求三、五种乃至更多证据,时常直接求教于文物行政部门、文物保护单位、博物馆、大学的师长和同事,信息无法统一的只好割舍。为了无一字无出处,大大拖长了编著周期。


此外,采用单项选择题这一形式,是希望在题干中增加信息含量,在答题时增加阅读趣味,但这也是最难的编著形式,题干必须精确、精炼,答案选项必须精准而符合逻辑。


05

这些年来,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对此您有什么看法?



答:作为一名文博专业人员,非常高兴地看到文化遗产受到全社会的重视,文物得到了应有的尊严。近几年,《国家宝藏》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《博物馆说》等文博节目热播,众多考古新发现引发广泛关注,“石渠宝笈”“美·好·中华: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”“大美亚细亚:亚洲文明展”等展览点燃文化热情,“到博物馆去”成为社会新风尚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。我们必须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,加强专业化解读和大众化传播,努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,并结合新时代的文化创造,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智慧、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。其中最关键的是,要用时代的、大众的语言,讲好文物故事。


06

图书已经出版面世了,您还想对读者说些什么?



答:这本书虽然叫作2500题,实际上是2500个词条,题目只是一种形式,是为了读起来不那么枯燥。其实它更像是一个中国文化遗产知识的导引,提供了基本线索,为读者深入阅读展开链接;它也像是一本研学旅游指南,供探索者按图索骥,饱览祖国河山。


07

关于这本书和文化遗产知识普及,您今后还有什么打算?



答:书出了,但我依然非常惶恐,因为还有很多目标没有完全实现,比如题目排序还不够多样(如不可移动文物也按时代排序)、横向知识链接还不够充分(如人物、地点、事件、技艺之间的关联)、原想附录的“中国文物分类清单”还不够成熟,特别是对文化遗产价值解读的“营养”还不够丰富,在编辑的鼓励下,勉强先出了一版,希望抛砖引玉,求教于读者,以不断完善。


我拿到成书的第一刻,就已经开始丰富它的“营养”,将最新的资料、最新的认识、最新的实践记录于相关题后,争取日积硅步,三五年内再出一版,使之更加精准、生动。如有精力,也考虑专门编著一本青少年版,为孩子们服务。


 

长按识码

即刻购书

科学出版社



回顾往期精彩
“南越珍宝”亮相国博,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?
上海博物馆东馆:定位“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”
跟着唐诗“一镜到底”游长安 金沙遗址博物馆最新云展览上线
重磅展览 | “海宇攸同”——来国博看广州秦汉考古中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!
双线展览模式,为红色主题展览注入新活力
长城、大运河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
注意啦!北京地区这些博物馆开启“限流”模式
征稿 | 山东大学第五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
新展 | “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——张謇”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幕
贝鲁特港口爆炸一年后,受伤的博物馆怎么样了?
新时代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创新——以《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》项目为例
大家谈 | 博物馆跨界交通,您怎么看?
来南汉二陵博物馆看“十三五”广州考古与文物的发现、保护与传承
国家文物局发布通知 做好文博单位疫情防控工作
新展 | 大量珍贵资料一同面世,创造让你无数次感念的场所:一次史无前例的纪念
点击在看,关注行业最新资讯▼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